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18:02:00
户外运动与生态保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制度约束筑牢底线、高质量发展满足需要、文明引领重塑认知,二者完全可以在相互尊重中实现共赢。
有网友称,部分攀岩爱好者在云南沙登箐石窟附近进行攀岩活动 图据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7月13日,有网友反映云南沙登箐石窟附近出现攀岩活动,岩石上遗留的安全扣引发对自然景观破坏的担忧。尽管景区负责人回应称,事发地不在景区范围内且已联系文旅部门劝阻,但这一事件仍折射出户外运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潜在矛盾。
亲近自然、体验自然,是人的天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各类文体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近年来,户外运动因其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让人能够在拥抱自然的同时挑战自我,备受追捧,已成为一种时尚的运动方式。但与此同时,一些户外运动爱好者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也屡屡被曝光,引发社会公众不满,有网友甚至直接给户外运动贴上“生态刺客”的标签。
当然,应当认识到发展户外运动具有综合效益,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运动健康需求、推动全民健身及相关体育产业发展、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举措,具有“以点带面”延链强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不能因为极少数人为追求刺激或流量,将“征服自然”异化为“破坏自然”的行为就污名化户外运动,甚至将户外运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完全对立起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视与户外运动热潮相伴生的“无序扩张”风险,“撒野式”户外运动不仅磨损地质遗迹、惊扰野生动物,更可能因安全措施不当引发次生灾害。2017年,三人为攀岩在三清山巨蟒峰打入26个岩钉,造成不可修复的严重损毁。这次的沙登箐石窟作为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其岩体结构本就脆弱,长期攀爬导致的物理磨损与化学污染,将对历史文脉造成不可逆损伤。现实警示,户外运动若缺乏规则约束,极易从“亲近自然”滑向“伤害自然”。
防止户外运动变成“生态刺客”,要引导文明合法运动与高质量发展户外运动并举。2023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提出“轻触自然 山河无痕”的公益环保倡议。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也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引导户外运动项目绿色开发,推动云南省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今年初发布的《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到2030年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强化制度约束。事实上,无论是自然保护区还是旅游景区,都有明文规定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即便是普通的森林、草原,同样受法律保护。但唯有让规则长出牙齿,才能让参与者心存敬畏。因此,一方面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自然保护区、文物遗址等敏感区域的准入条件与行为规范,对违规攀爬、破坏地貌等行为依法追责;另一方面需建立动态监管体系,通过无人机巡查、游客举报奖励等机制强化现场管理。
户外运动与生态保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制度约束筑牢底线、高质量发展满足需要、文明引领重塑认知,二者完全可以在相互尊重中实现共赢。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