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07:32:00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致敬奋斗者”系列。
“老陈,该换水了。”鄄城县水产服务中心技术站站长、高级工程师陈和平,像往常一样来到旧城镇杨屯村养鱼户陈西胜的鱼塘边,弯腰捞起一捧塘泥,凑近鼻尖嗅了嗅后说道。
30多年来,正是这双沾满泥浆的手,托起了一方水土的盎然生机。
1990年,陈和平成为鄄城县水产服务中心的一名技术员,主要工作是为当地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那时,鄄城的乡间还都是土路,一到雨后就泥泞不堪,陈和平骑着自行车,一路颠簸着,跑遍了鄄城大大小小的坑塘。
三十年风雨,让陈和平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2015年,陈西胜第一次尝试养殖甲鱼便遇上了“大麻烦”,16万只甲鱼苗刚放到水里就大量死亡,于是连忙向陈和平打电话求助。当时的陈和平,正在医院陪护住院的母亲。匆匆安顿好家人后,她直奔鱼塘。镜检、采样,一系列操作下,陈和平发现是水质出了问题,于是连续三天蹲守在塘边喂药、杀菌,总算将问题解决,帮陈西胜挽回了损失。“那几天,陈站长忙前跑后比俺还操心。”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陈西胜满是感动。
极端天气后的抢险更是惊心动魄。2019年夏夜,一场暴雨导致鱼塘断电增氧机停转,陈和平冒雨赶到现场后,发现鱼塘水已泛起腥臭,于是立即让工人向鱼塘抛洒增氧剂,最后才保住了价值数十万元的鱼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坑塘是养殖户维持生活的重要来源,我要尽可能保证他们的鱼都能平平安安地养到出塘,卖个好价钱。”陈和平说,“所以光靠我救急可不够,得让渔民自己长本事。”2018年,她在村委会、养殖场甚至自家客厅办起“渔民夜校”,为渔民们传授养殖技术。为了便于大家记忆,还特意将技术要点编成顺口溜:“养鱼先养水,溶氧要充足;饲料勤观察,病害早预防。”目前,陈和平每年举办集中培训超50场,培训人数超1000人;她还积极投身市县科技入户工程,累计巡回授课200多次,电视讲座30余次,培训8000多人次,下乡指导解决技术难题1000多次;作为新型渔民培训教师的她,共培养出200多名新型渔民。
“时代在进步,养殖也要进步。”这几年,陈和平开始下大力气研究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成功培育出龙头、狮头、贵妃球体等名贵品种,产品畅销北上广等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韩国。她推动创建西胜现代渔业示范园,教养殖户玩转“藕鱼混作”等养殖新模式。由她示范推广的藕田大鳞副泥鳅亩产值比单纯种藕增加30%。她全程参与选址、规划,整合的150亩宜渔土地,如今每年可产豫选黄河鲤鱼8万斤、黄河甲鱼4万斤,年产值达450万元。
凭借着多年对当地渔业发展的突出贡献,陈和平先后荣获“全国最美渔技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并被聘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菏泽市委组织部讲师、菏泽市总工会创业导师。“技术就是要长在泥土里,才能开出花结出果。”陈和平说。
(大众新闻记者 蒋鑫 编辑 徐晨 设计 张海飞 实习生 孙凯歌 通讯员 许志浩 李博)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 为无名英雄留名,他在战场拍下3000余张“人生影像”
开屏见“好”|放弃高薪返乡,他在县城后厨摘得省级荣誉
开屏见“好”|400万粉丝5000万点赞,安丘有位“吴警官”拍短视频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