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7 10:21:00
开篇的话
黄河,在青海发源,在山东入海。这条母亲河,使鲁青两地有了天然的连接。
回望15年前,2010年1月,中央作出对口支援四省藏区的战略部署,决定由山东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从此拉开新时代山东援青的历史大幕。山东与海北,一个黄河头,一个黄河尾,相距四千里之遥,相隔无数山川沟壑,却因为国家对口支援的纽带,让两地携手相牵,血脉相连。
15年来,山东先后选派五批共113名干部、862名人才来到雪域高原参加对口支援。广大援青干部人才带着初心使命、家国情怀,以“缺氧不缺精神,高原更高标准”的责任担当,在海北这片热土上忘我工作、倾情奉献,从医疗援建到产业帮扶,从教育支援到生态保护,一批批山东援青干部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铸造了“山东援青”的靓丽名片。
今年,是山东对口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第15年,也是山东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3年援青工作接近尾声、即将踏上返乡之路的节点。
在这个背景下,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主办,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承办了“黄河同脉·鲁青情深”山东援青十五周年媒体行暨“石榴花开”援派干部风采媒体采风活动。
活动期间,5月26日-28日,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社、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大众网·海报新闻、新黄河、党员干部之友等十余家央级、省级主流媒体记者,深入海北州和山东援青一线,充分挖掘并积极展示新时代援青人的精神风貌和海北州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
5月26日,“黄河同脉 鲁青情深”山东援青十五周年媒体行暨“石榴花开”援派干部风采媒体采访团抵达第一站——海晏县。
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张珈玮 青海报道
“从企业落地办手续,到厂区建设,再到项目跟进,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与帮助,我打心底里感激他们。”站在雨生红球藻种质培育中心,38岁的夏明武指着屋内层层叠叠呈阶梯式分布的藻类光生物反应器,向媒体记者讲起他刚来青海创业时的情形……
2024年8月,依托临沂市援青干部管理组招商引资,夏明武从山东临沂来到青海,与中山大学水生动物营养调控与健康养殖实验室以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形式,合作开办海北沂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金滩乡。这是一家集藻源性虾青素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技术企业,实验室20人科研团队携微藻养殖、活性物质提取等核心技术进驻,专门培育适应高原环境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丝状绿藻等藻类品种。
为何选择海晏县?夏明武用“双向奔赴”来形容。
“雨生红球藻是目前发现的自然界中虾青素含量最高的生物,其养殖条件苛刻,采收后要经过分离、破壁、萃取、冷冻等多个环节,才能提取虾青素。”夏明武说,海晏县夏天的温度适宜,光照条件比较好,再加上招商引资的政策优势,这是他选择在海晏县办厂的原因。夏明武特别提到,正是山东援青干部精准招商的慧眼,才让这个“娇气”的项目在高原扎了根,填补了青海省微藻生物科技方面的空白。
据介绍,海北沂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目前试验阶段已实验成功,一期投资5000万元,计划建设红球藻养殖基地4800平方米,虾青素提取车间2000平方米,年提取藻粉量60吨,二期、三期分三年时间完成。
好的产业项目很快引来高学历专业人才。26岁的郭昱才目前是中山大学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今年4月,他被夏明武招引来,担任海北沂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我现在主要负责前期雨生红球藻的藻种扩培工作。”郭昱才是广州人,第一次来到高原,大概过了十几天才渐渐适应这里的干燥与高反。他告诉记者,“藻种是从南方广西引进来的。由于青海的昼夜温差较大,更适宜它的生长。不过,低温又会对它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特别注意扩培期间对温度的把控。”
说起该产业的未来前景,夏明武和郭昱才都认为“大有可为”。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自然界最强细胞抗氧化剂,天然虾青素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行业。夏明武介绍,根据企业现有发展规模,企业年经营效益大约在400多万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帮扶金滩乡脱贫户241户,等到一期建成后,预计带动当地就业158人次,实现村集体分红90余万元。”
记者了解到,自2022年7月,第四批临沂市援青干部人才入青以来,就紧紧围绕海晏县“一城五业 全域生态”发展战略,制定了“强链、延链、补链”招商引资策略,主动出击推介海晏、招引项目。与此同时,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连续三年在山东成功举办高规格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在济南设立“海北州驻山东联络处”,在援青四市设立招商联络站,架起山东企业到海北投资兴业的桥梁,让更多优秀企业到海北州落户投资兴业。
三年来,山东援青以产业链思维破局高原经济,通过精准招商引进50亿元优质项目,在雪域高原蹚出“产业造血”新路径——用科技打破海拔限制,以创新重塑产业版图,让黄河首尾相连的深情,在3000米高处绽放出高质量发展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