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糖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从8棵参苗到万亩参田,西洋参如何在文登“扎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10:04:00    

从8棵参苗到万亩参田——

西洋参如何在文登“扎根”

本报记者 王 者

西洋参切片。资料图片

西洋参原产于北美洲。过去,西洋参在中国因其产量稀少、药用价值高且依赖进口,价格高昂。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率先在省内开展西洋参引种试种工作,历经40余载探索研究,在农田西洋参高产栽培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文登区年产鲜参8000吨、干参2200吨,占国内总产量近60%、世界总产量30%,文登西洋参品牌价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在胶东半岛上打造“中国西洋参之都”这一闪亮名片。

小小“舶来品” 文登安了家

初秋时节,走进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镇,拾阶而上,登顶双顶山,一垄垄参地依山顺势、层叠铺展,鲜红的参花点缀在翠垄之间。参农来来往往,穿梭其间,忙着采种、打药。

不远处的参地,就是西洋参种植户王文水新开辟的林下试验田。“文登的万亩参田,正是源自我当年试种成功的那8棵参苗。”王文水小心翼翼地从参田采下最新一季的参种,感慨道。

王文水采摘参种。郭彦成摄

年近七旬的王文水是土生土长的文登人,从事西洋参种植已经44年,他是文登西洋参产业发展的“开荒者”,亲历并推动西洋参产业在文登落地生根。

1979年底,22岁的王文水退伍返乡,看到本村46户人家靠着300多亩薄地,人均年收入只有20来块钱,便想着给穷山村找条出路。“头拱地俺也要让村子变个样,让乡亲们富起来!”他说。

“中草药经济价值高,准能带着大伙致富。”王文水找到村里的老药农王继振学习中草药种植。靠着能吃苦、肯钻研的劲头,他成了王继振的得力助手。

1981年4月,省药材公司派专人送来了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面是11粒西洋参种子。王继振如获至宝,欣喜地对王文水说:“这就是西洋参,咱村发家致富就靠它了。”

当天,两人就把11粒种子种到双顶山上,并在旁边支起草棚,吃住全在山上,夜以继日轮流看守,每2小时记录一次气温、光照、湿度等数据。5月20日,8棵参苗破土而出。“小小‘舶来品’真在咱们这里发芽嘞!”两人激动不已。

至此,西洋参在林间试验田“站”住了脚。但两人并没有沉浸在欣喜之中,他们打心底都清楚:试种是远远不够的,西洋参种不进农田里,就没有办法真正在文登扎下根。

1983年,他们开始在农田试种,但参苗刚一出土,叶子就脱落了。面对困难,王文水山上山下跑,测温、取土样、查资料,终于弄清楚,西洋参正常生长,离不开双顶山上的含磷风化土。

改良土壤,迫在眉睫。王继振和王文水开始“愚公移山”。上山挖土,用小车推下山,三千多车山土,硬“拼”出8亩参田。

经过多年摸索、试验,他们研究出参田土壤改良配方,摸清西洋参育种、移植、病虫害防治的整套技术。1987年10月,经省里组织专家鉴定,给出结论:“西洋参可以在文登农田大面积推广种植”。

90年代,文登成为全国首个大面积推广种植西洋参的地区,彻底打破国外垄断。在王继振、王文水等人带领下,西洋参走出张家产镇,文登的老百姓纷纷开始种植西洋参,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仅王文水一手就带出来专业大户500多个、普通种植户3000多人,如今,文登西洋参种植面积已稳定在5万亩以上。

数字化种植 全流程溯源

西洋参种植在文登迅速铺开,既得益于老一辈参农的艰苦探索,也离不开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

文登地处北纬37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于文登西洋参积累更多的营养成分。

种好参,仅凭先天优势远不够,还需有科学化、标准化的种植管理体系。

走进文登西洋参大厦,西洋参智慧监测平台的中控大屏上,集纳了全区近万亩参田的生产数据。“我们通过物联网采集环境信息,并上传至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既可实现精准的病虫害预警,也能为生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文登区张家产镇西洋参产业协会秘书长周晓江介绍。

每年夏季,高温多雨,参园里的西洋参极易染上黑斑病,病菌一旦侵染植株,若不及时防治,两周内就能蔓延整个参园。“病害初期症状多出现在叶片和茎部,以往参农稍不注意,就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导致严重损失。”周晓江介绍,如今,一旦图像比对异常,系统可立即发出预警,将信息直接推送至参农的手机上。

智能化不仅在中控大屏,更延伸至田间地头。从文登西洋参大厦驱车15分钟,便到达寨颜家村传福参业种植基地。步入参田,随处可见参地里的摄像头和传感器,不远处还有小型地面气候监测站,对西洋参从种植到生长的全流程进行环境监控。

“过去种参只能靠经验,如今是数据说话,何时施肥、用药都有了依据,种植变得可控又高效。”打开手机上的农事监测软件,基地负责人李琳向记者展示:“瞧,里面记录着参地的土壤酸碱度、湿度、温度等信息,数字化种植方便得很。”

在此基础上,文登区还积极推动西洋参标准化建设。“过去种植技术不够规范,部分鲜参出现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制约产业升级。”周晓江说。

为此,文登区组建以道地参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道地参业”)为首的国有企业,主导制定23项西洋参标准,成为国家西洋参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立涵盖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标准化示范体系。通过“公司+合作社”模式,对按标准生产、品质达标的西洋参,以每斤高于市场1至2元的价格收购,鼓励参农规范种参。

在道地参业加工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对鲜参进行脱须处理。郭彦成摄

从田间到舌尖,质量问题不容忽视。走进山东颐阳生物科技集团西洋参产品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对西洋参片、西洋参破壁粉等产品进行最后的装盒封塑包装。

颐阳集团西洋参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包装西洋参破壁粉。王彦博摄

在包装过程中,工作人员在每个包装盒外面,都细心地贴上一个二维码标签。记者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立即进入商务部质量流通追溯系统,一条完整的“山东中药追溯”链映入眼帘。西洋参从种植、施肥、用药、采收,到拣选、切片、干燥、灭菌、包装在内的加工全过程,以及产品的流通信息都被详尽地登记在册。

颐阳集团副总裁刘伟介绍,公司投资800万元购置检测仪器,用两年时间建立起西洋参质量追溯体系,目前已在当地10余家参企推广应用。

经农业农村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文登西洋参皂苷含量高达8.8%,优于进口西洋参;硒含量达0.08%,为其8倍。凭借卓越的品质,2015年,文登西洋参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对文登西洋参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

延长产业链 打造“金名片”

标准化种植提升鲜参品质,吸引大量外地客商涌入文登收购。但本地参农始终难以摆脱“赚辛苦钱”的处境,文登本地参企虽投资研发一些烘干、切片等加工设备,产业链末端的劣势却并未扭转。

2023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及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西洋参正式列入食药物质目录。“这一政策打破西洋参仅作为中药材或初级农产品的销售限制,拓展市场空间,我们本地参企可以更多参与到高附加值产品的打造。”威海市文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中心副主任慈海表示。

政策落地一年多来,文登区30余家参企已陆续开发出口服液、代饮茶等精深加工产品9大类、240多款。

驶入政策的快车道,2024年,道地参业研发推出西洋参啤酒、饮料、口服液以及方便食品等30多个品种的西洋参精深加工产品,公司也首次突破营收过亿元的大关。“今年,公司还成立了电商部,预计今年电商销售额还能保持10%的增长。”道地参业营销部总经理邢明超介绍。

产业链下游市场不断拓展,而上游的种植与加工环节也在持续推动创新研发。今年初,一批经过航天诱变育种的西洋参种被栽种在试验田中,文登区道地西洋参研究院院长衣少鹏几乎每天前往参田采集和记录这批种子的生长数据。

“目前文登西洋参的种质仍源自最初的几粒种子。为防止种质退化,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育种工作。”衣少鹏介绍,西洋参的生长周期长达3至4年,种质筛选和相关试验的时间成本很高,选育出一批优良种子通常需要5到8年。

受益于研究院开展的鲜参保鲜技术研究,去年年底,张家产镇建成投用的气调仓储项目,成功破解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鲜参存储难题,鲜参的存储周期延长4个月以上,并能有效维持其中的皂苷含量。

推动产品更好走向市场,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助力。近年来,文登区政府大力推广“文登西洋参”区域公用品牌,对参企产出的符合药典规范的西洋参准许授权使用,形成以“文登西洋参”品牌为主体、龙头企业自有品牌为补充的品牌体系;区内连续举办8届西洋参康养文化节,不断打响特色经济品牌。

多方助力文登西洋参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2024年,文登西洋参产品亮相长三角、大湾区各类展销活动,通过香港STC“正”字标认证,成功入选100个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

“下一步,文登区将着力做好良种选育保护,深化标准化、智能化种植,加力食药同源产品研发生产,狠抓品牌化升级,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持续擦亮‘文登西洋参’金字招牌,带动更多群众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文登区委书记乔新跃表示。

(郭彦成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9月5日 10版)

相关文章